| 
 | 
 
 
草原五班,可以说是《士兵突击》整部剧最重要的存在了,因为不管是许三多,还是成才,都是从这里走向成熟,乃至走向优秀。 
 
但这儿却不是什么好地方,甚至被嘲讽为“班长的坟墓,孬兵的天堂”,从班长老马到李梦、老魏、薛林,几乎看不到时代军人的样子。 
 
不管是破罐子破摔的颓废、还是安于舒适区的惰性,还有在那无趣、单调、无聊、压抑环境中的苟且厮混、消遣蹉跎,几乎就是军中的“三和大神”。 
 
失意者的颓废和挣扎,最容易让每一个成年人产生共鸣,而对于他们的问题,不管是影评还是弹幕,还是其他的反馈,综合起来,好像就一个意思。 
 
那就是太过于依赖环境的“外部反馈”。 
 
如同李梦反驳班长老马的话一样: 
 
“他要是一天一查,我就一天叠它三次,可他这十天也不来一次......” 
 
这确实是个问题,但你我毕竟都是凡人,做事如果看不到进度和环境的良性反馈,难免再而衰,三而竭的怀疑和放弃。 
 
好不容易积攒的余勇和斗志,也会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中,撕碎掉最后的自信,乃至最后掉落尘埃,一蹶不振的消沉厮混下去了。 
 
旁人不说,就说这么自律的许三多吧,在砸坏班长史今的手的时候,如果没有班长史今不抛弃、不放弃的拼命教化激励。 
 
如果没有这种良性的“外部激励”,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。 
 
“如果那个晚上没有走出来,自己往后的人生必然另外一个样子。” 
 
 
那问题不是这个太过于依赖环境的“外部反馈”,又是什么了? 
 
要我说,就1条:精力都用在选择上了,而不是经营上。 
什么意思了? 
 
就是做事,大部分时间精力不是花在“怎么把事情做好?”上面,而是花在“如何找到更有利的选择?”上面。 
 
网络上常常有这样一拨人,眼看他人的成功事迹,总要找个理由来说服自己,不是有个好爹,就是有个好妈,不是家里环境好,就是运气好、有贵人帮。 
 
于是乎,普通家庭马化腾、随便练手王思聪等等之类的戏谑调侃就来了,狭隘偏激的,总能找到几个自己没有的条件选择项。 
 
然后自己的不如意,貌似也找到了原因,只怪自己没个好家庭,没有那么多个好选择、没有那么多个好条件。 
 
再然后就心安理得的待在舒适区里去安逸消遣,继而在某个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时刻,继续挑刺抬杠于某个超越自己认知的事物,再再然后就继续心安理得,持续性的混吃等死去了。 
 
别人怎么做到的? 
 
不重要,重要是人家条件好,而你没有; 
 
别人自己是怎么辛苦努力的? 
 
不在乎,在乎的只是人家有那么多好选择,而你没有; 
 
别人有哪些你可以学习借鉴的优秀层面? 
 
无所谓,有所谓的只是人家当下的成功风光,而你没有; 
 
别人欺骗你没什么,最怕的是自己欺骗自己,自我催眠式的忽悠自己,无非是想证明自己,其实也没有那么差劲,只是时运不济,条件不好,没有好的选择,没有贵人相助等等。 
 
不说《士兵突击》的弹幕评论了,说到钢七连连长-高成,连老马都是这种腔调。 
 
“他当然有资格说这话了,他是咱们702团营连一级里,最有前途的军官....” 
 
这话其实很酸,酸在哪儿? 
 
人家这“有资格”,“最有前途”,潜台词无非是有个当军长的爹而已。 
 
但是了? 
 
高成这优秀的军校学员,两届的优秀连长,“为了毙他们满地找牙”,从新兵连开始狠抓的辛苦工作,貌似都被无视了。 
 
所以他们当下的落寞、厮混和放任自流,都是情有可原的,原因就是没有“分到一个像样的连队”,没有一个当军长的爹而已。 
 
当然,我相信五班都是一群平凡又真实的好人,至少没有为了一己私利吞了许三多修路的功劳,但这种思维也好,格局也好,确实很值得我们反思警醒。 
 
那精力多用在选择上,都有什么实际的问题了? 
要我来说,大概有以下4点; 
 
1,一直在选择,一直在等; 
 
《英雄本色》里小马哥有句经典台词“我等了三年就是在等一个机会......",少时觉得回肠荡气,如今却觉得不过尔尔。 
 
因为等一个机会的前提是,你必须保证自己处于优秀的状态,至少也该是在优秀的路上,否则机会来了抓不住事小,连锁式的打击才最为致命。 
 
这也就必须保证自己,得认真应对当下的每一份工作,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。 
 
先别急着反驳,调侃鸡汤什么的,不妨认真反思一下,这些年,你看的干货也好,找的项目也好,对如今的你成长也好,收入也好,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收获? 
 
2,一直在选择,一直在从零开始; 
 
不管是职业也好,还是行业也好,永远是“专”、“深”最值钱。 
 
而一直在找选择了?其实也就意味着一直在从零开始。 
 
这座山爬到一半了,听人说哪座山有果子,然后下来换山继续爬;听人说哪座山有金矿,然后下来换山又继续爬,兜兜转转、原地踏步、蹉跎岁月,永远在从零开始。 
 
但岁月不饶人,你可以心态好的自诩年年18岁,但社会对于年岁渐长的一事无成,有多残酷?看看亲朋对你的态度就知道了。 
 
3,一直在选择,一直在被动的随波逐流; 
 
一会儿追着微商社群的风口,一会儿又想着直播电商的趋势,一会儿又惦记着内容短视频的前景,但每一样几乎都浮于表面的浅尝截止。 
 
我深信一句话,当一个所谓的风口,尽人皆知的时候,它必然是个坑。 
 
而人们迷信于风口,无非是想少代价,多回报的,在行业野蛮发展,规则不清晰,巨头在观望的时候,坐收信息不平等的差价。 
 
但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当下,信息越来越平衡的当下,无视自身经营,迷信投机取巧,论到最后,只能是被别人挑挑拣拣,而不可能去对别人挑挑拣拣。 
 
被动的随波逐流,原因也很简单,你没价值。 
 
4,一直在选择,一直是不知道自己深浅的无知; 
 
郭德纲说“30岁前,不狂没有出息,30岁之后还狂,肯定没有出息”,这话认真咂摸下,还蛮有道理的。 
 
30岁前的狂,可以帮自己赢得机会,但30岁之后还狂,其实也就意味着,你连自己到底什么德行,到底有几斤几两,都不清楚。 
 
人怎么发现自己?怎么知道自己的能耐深浅? 
 
很简单,对你遇到的工作,全身心的投入一次,不讲任何借口的all in一把,力竭方知边界,脱力才晓危险,是骡子是马,遛个全程才能现原形。 
 
而一直被动的在等机会,选机会,而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少能力, 没有机会还好说,机会真的来了,哪怕你是临阵磨枪,大概率都不会有太理想的结果。 
 
而且你还要花很大的代价,来挽救这次失利所带来的后果,比如口碑,比如人际关系等等。 
 
而对于这块儿,许三多确实非常出色。 
 
想的很少,做的却很多,没有像成才一样,眼热选择各种机会,只是踏踏实实的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把自己变得优秀,等到机会真正来临的以后,方才真正的一飞冲天。 
 
试想,如果许三多也一直在选择所谓的机会,那又会如何了? 
 
许三多真的应五班的建议,选择和光同尘,随波逐流,还有后面修路的功劳机遇吗? 
 
许三多真的应团长的建议,选择到团部的公务班来,还有后面人尽皆知的“全能尖兵”吗? 
 
许三多真的应袁朗的建议,选择战场起意,为了武器加入老A,还有后面全体702团的欣赏和认可吗? 
 
........... 
 
把时间精力都用在经营自己上,对工作死较真,如老僧入定一般的坚守自己的岗位,不眼热机会,不随波逐流的迷信风口,只踏踏实实的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把自己的工作做优秀,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。 
 
这谈何容易? 
 
许三多或许因为“笨”,因为无路可走又无路可退,但凡有根稻草,都要全力以赴。 
 
但如你我一般, 
 
自诩聪明,又非常平凡的普通人了? 
 
感觉自己很优秀,却又证明不了的普通人了? 
 
上不去,又下不来,容不下远方,又回不去故乡的普通人了? 
 
我能想到的,估计也就是 
 
克制新鲜感,不要想太多,踏实一点,认真一点。 
 
于工作而言,认真做好当下每一件事,不要管以后要做什么。 
 
于身边的人而言,认真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,不要管还能一起走多久。 
 
人生一大幸事,莫过于早些时间,有这个体感能明白时间精力,用于经营自己的重要性,至于多早?  当下即可。 
 
 |   
 
 
 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