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| 
 
 
她刚刚挂掉家里打开的电话。 
 
可以看出她每说几句话,都会先深呼吸,嘴角挤出微笑,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温和和耐心。 
 
她其实是个在外面很和气的女生,但每次有不顺心的事情,总是忍不住向家人发泄坏情绪,当她意识到自己对身边人的伤害时,她决定改过。 
 
 
她叹气道: 
 
“你有没有发现,我们对陌生人总是毕恭毕敬,一点点恩惠就感恩戴德;然而对越亲近的人,反而不吝啬自己的坏情绪?” 
 
她的这句话,立马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。 
 
嗯,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: 
 
把最差的情绪和最糟糕的一面,都给了最亲近和最爱的人。却把耐心和宽容,留给了陌生人。 
 
坏脾气,造就伤害和恐慌 
 
 
在美国电影《我,花样女王》里,杰夫一言不合就会对妻子暴怒。 
 
在电影《饮食男女》中,老朱看到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女儿,会没好气地指责: 
 
“跟你说过多少次,趴在桌上睡不好。”  
 
在电影《奇迹男孩》里,天生畸形的奥吉在学校受到别人的嘲笑,于是,便将所有的负能量转移到家人身上,对父母姐姐发脾气,让这个家都笼罩在一片低气压中。 
 
但是你永远不知道,你的坏脾气给身边人带来多大的伤害。 
 
我有个老朋友告诉过我,她个性自卑孤僻,很大原因是由于她那个暴脾气的父亲。 
 
从小,她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他总在不断地指责和发火。 
 
常常吃饭吃得好好的,她爸妈会在餐桌上直接吵起来。家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冷暴力,哭声,谩骂和争执…… 
 
有一段时间,他的工作进展得不是很顺利。 
 
于是,那时候的她,每天放学后,趁他爸还没回来,直接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,不敢出来。 
 
因为他回家后,似乎看见谁,都会忍不住指责几句: 
 
“不做作业看什么电视,没出息!” 
 
“家里这么乱,每天搞不懂你干什么吃的。” 
 
“你烦不烦人?” 
 
她的整个青春期,因此过得十分敏感和恐慌。 
 
所以,当她长大后,格外渴望能找到一个温柔包容的人,能把她拉出童年的阴影。 
 
坏情绪,其实就像一把无形的刀。一次次对家人的怒吼,可能年深月久了,伤口会愈合,但还是会有狰狞的疤痕在。 
 
一如威廉.贝纳德在《哈佛家训》中所说: 
 
“不要认为他们不会介意,就像在篱笆上钉过钉子一样,伤害会留下永远的痕迹。 
 
坏脾气是一柄双刃剑,它在伤害别人的时候,同时也伤害了自己。” 
 
坏脾气,源于依赖和安全感 
 
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忍不住对最亲的人发火? 
 
对于这个问题,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: 
 
“跟家人发脾气最安全,获得原谅的成本最小。” 
 
因为我们料定了他们不会离开我们。因为胡闹是由于依赖,坏脾气是因为安全感。 
 
有一次,后台有个姑娘就很苦恼地问我: 
 
“我总是对我男朋友特别凶。” 
 
今天煮的饭不好吃,会发火;下班看电影迟到了,会大吵;吃饭的时候分心,有时候干脆扭头就走。 
 
可是回头想想,很多细节都是因为自己要求太高。吃定了他爱你,所以有恃无恐。 
 
但其实对他们很不公平,不是吗。 
 
就像张皓宸在《听你的》中说的: 
 
“我不能像地球上的大人,总把最好的一面留给陌生人,却对亲近的人发脾气,就仗着他们不会离开。” 
 
而你自己,又何尝不感到疲惫。 
 
所以,当我那个同事意识到自己对家人的伤害时,她开始尝试逼自己去改变。 
 
于是,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: 
 
她在深呼吸,在心中默默倒数10.9.8.7……反反复复。 
 
那是她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教给她情绪控制的方法: 
 
在每一次你即将爆发的时候,先去意识到情绪,然后控制它,缓冲它。 
 
而更深层次的,则是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放下自己对身边人的“苛求和期待”,还以理解和接纳。 
 
接纳没有人是完美的的事实,接纳家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…… 
 
接纳,然后和解。 
 
不对家人发脾气,是最高级的自律 
 
其实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承受着各种压力,所以,我们都在渴求一个发泄的出口,比如: 
 
有的人,会在车里抽根烟冷静下,调整好了再回家; 
 
有的人,会去健身房挥汗如雨,扔掉所有包袱后重新出发; 
 
有的人,会和朋友倾诉真实的感受,找回正能量的自己; 
 
有的人,会给自己一个空间,反思总结后再勇敢面对…… 
 
总而言之,我们的出口可以是倾诉,可以是爱好,可以是独处,但绝对不要是我们最亲最爱的家人。 
 
说到底,深到骨子里的教养,无非是尊重自己所爱的人。 
 
一如周国平所说: 
 
“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,但克服本能,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。” 
 
换句话说,“不对家人发火”,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自律。 
 
它相较于坚持锻炼、坚持读书、坚持不暴饮暴食……这些,要克服的惰性和贪婪, 
 
在“不对家人发火”的过程中,我们要克服的更艰难,包括但不仅限于: 
 
接纳三观的不同、一个执拗的自我、情绪上的控制,以及挑剔的本能。 
 
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: 
 
老和尚很喜欢兰花,精心栽培了一盆。 
 
某天要外出,便托付给小和尚照看。不料小和尚外出时,恰逢暴风雨,兰花被风雨摧残得只剩残枝败叶了。 
 
小和尚很自责,但老和尚回来后了解经过后,并没有大发雷霆。 
 
小和尚试探他的态度时,他只是淡淡地说: 
 
“我养兰花,不是为了生气的。” 
 
很简单的道理。 
 
就像我们来到人世间,和某些人结缘,并有幸成为家人,不是为了生气,不是为了找情绪垃圾桶,不是为了一点点小事发火,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坏情绪的家里的。 
 
而是,为了能成为彼此的力量,为了相互扶持,为了相互爱护,然后共同走下去。 
 
家是港湾,不喜风浪。 
 
愿你,愿我,修得“不对身边人发火”这一最高级的自律。愿你我,家人闲坐,灯火可亲。 
 
 
 |   
 
 
 
 |